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作業(yè)的那些事篇一
10月7日,新聞學校組織小學員們到虹口公園進行國慶大采訪。由于爸爸臨時有事情,最后是由哥哥陪我一起去參加的采訪和做的記錄。這次采訪的主題是“陪孩子寫作業(yè)那些事”。采訪的目的是希望可以讓大家知道家長們對孩子學習的關(guān)注情況究竟怎樣。
到了虹口公園時,時間還早,我和哥哥先行去做了采訪。第一個采訪對象是一個阿姨。她說每天都會陪女兒寫作業(yè),因為孩子還是需要進行輔導的;陪孩子學習對孩子是有幫助的,每天可以陪孩子一起學習也是特別高興且自豪的事情,她會一直堅持陪孩子寫作業(yè)的。另外采訪的兩位家長的回答也是差不多這樣的情況。
最后采訪的一位叔叔,他也每天都會陪伴孩子寫作業(yè),但是由于孩子寫作業(yè)不夠?qū)P?,為了監(jiān)督孩子,所以才會一直陪伴著孩子。但由于孩子寫作業(yè)時經(jīng)常不用心,叔叔說他特別生氣及憤怒,有時還會動粗的。叔叔說:“這主要還是當時控制不住情緒,事后還是會和孩子道歉的”。
這讓我想起我的爸爸,他也會經(jīng)常督促我的學習,也經(jīng)常會發(fā)脾氣的。但是想想平時自己也是由于不夠?qū)P呐Γ院枚嗪唵蔚念}目都出錯。希望以后自己可以多用心在學習上,也希望爸爸能更加耐心的輔導我的作業(yè),不要這么容易發(fā)脾氣。
作業(yè)的那些事篇二
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又或者是天意。現(xiàn)已的我只知道我活的好累。
一直以來,我把辛酸和心酸藏在心底,不讓別人看見。
因為,我不想讓在乎我的人為我擔心,為我難過。所以,我要微笑著去面對任何一件事。
沒有人知道我的失落,沒有人知道我的無助,更沒有人知道我的不開心,知道我的不快樂。
有時候身邊的人,身邊的事,真的讓我無法去面對。
其實我不喜歡孤獨,但又害怕兩個人相處,畢竟相愛沒有那么容易。
以前為了一個夢,錯過了多少人和事?拒絕了多少曖昧?抵擋了多少誘惑?
就為了這么一個夢,就為了等一個不知道有沒有你的未來。
我現(xiàn)在才覺得自己很傻很傻,是啊現(xiàn)在后悔了,但也遲了。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不會再傻傻的守著這個不現(xiàn)實的夢,也絕不會讓自己忍受那么久的孤獨。
后悔也無濟于事了,如果以后還有機會再與緣分相遇,我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再用謝謝你的愛來回答,我會將它改成。
漫漫長路,曾獨自孤身走遠方,幸得到她跟我流浪,
盡管千億個譏笑的眼光,也輕松的對望,不需擔心不必滴汗,
作業(yè)的那些事篇三
9月,太陽開始遠離北回歸線,太陽直射點慢慢移到赤道上,此后繼續(xù)南移。
站在大一的的原點,我時常會想,這將是會是一個起點還是終點。是的,很多事情我們都無法預(yù)計,就像三月?lián)P花,你永遠也猜不到花將落到哪里。我很驚訝自己居然想到了這樣一個如此生硬且牽強的比喻最后竟然也無聲接受了。但我卻無法掩飾自己在單薄青春里日漸空虛的心靈。大學,不只是奮進者的樂園,更是墮落者的天堂。
四年的時間足以把一個人塑造得面目全非。我們都是被改造者,在這充滿幻想的象牙塔里煉獄。四年前我們懷揣著一樣的幻想走進大學,四年后我們開始朝著不同的方向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榮光。而大一,這樣一個過渡的季節(jié),讓人惶惶不安卻心安理得地去審視前三年來直至高考一路浴血奮戰(zhàn)走過的曲折道路,然后小心翼翼畏畏縮縮地邁出自己的下一步,這是一個迷茫的季節(jié),南下遷徙的候鳥帶走了所有關(guān)于春夏的信息,泛黃的秋葉在干枯的枝頭微微搖曳。
待我耳邊重新響起jay《稻香》熟悉的旋律時候我居然沒能讓我想起嘉。為什么女孩子喜歡稱好朋友為發(fā)小或者閨蜜,我還是一如既往執(zhí)著的認為嘉是我的好朋友,一起長大的好朋友,或許那樣介紹更為貼切一點。她在我遙遠的南方故鄉(xiāng)現(xiàn)在讀著她所熱愛的美術(shù)專業(yè),不過她高三,藝考那是前些日子的事了。她比我大兩歲,因為某些原因休學一年。小時候,就是她介紹這首《稻香》給我,少不更事,以前jay的歌曲總是充滿正能量讓我們曾經(jīng)“淪為”過“粉絲”。每次都是如此投機和默契,記得那年新歌發(fā)行,她打電話給我,我坐在寒風呼嘯的11月的窗邊,聽著電話里女孩咯咯的笑聲心里無比溫暖。等到另一個夏天的時候,突然告訴我她父親再婚,后母的種種,爆發(fā)家庭戰(zhàn)爭,往往事情的起因就是那么老套,事實就是如此蒼白,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好言安慰那顆接近破碎且敏感的心。后來的幾年里,我們各自走向不一樣的道路,她的精神狀態(tài)已經(jīng)徘徊在崩潰的邊緣,休學一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我們總是像評審那樣在腦海中一遍遍地篩選記憶,好的,壞的,緊張的,幸福的,苦澀的,或者無關(guān)緊要的。然后在失眠的夜里,空虛的間隙,它們就像是詭異的幽靈那樣晃過你的視線。在高二結(jié)束那年那個悶熱的`午夜當我按下“發(fā)送”時眼睛溢滿了淚水,咸咸的,甜甜的。因為我拒絕了她的邀約,我要開始補課,更有實力在千軍萬馬中去闖“高三”這個“獨木橋”。慢慢地,我們失去了聯(lián)絡(luò),失去了共同語言的我們,或者回避,或者閃躲。后來我開始重新聽jay《稻香》,我反復(fù)地聽這段充滿溫馨的旋律,直到終于可以把它彈下來。下一年暑假同樣悶熱的黃昏,我在她家對面的琴行里彈奏著這首曲子,我們中間隔著一條河,她能否聽得見,我不知道。
往事就這樣被塵封?;貞浘褪沁@樣一個過程,我們不斷地將今天的故事裝進信封,蓋上昨天的郵戳,然后寄往未來。可恥的是,有些時候我們總在不遺余力地遺忘,因為腦海中總有個念頭在提醒我們儲存空間有限,于是不得不將一些珍貴的鏡頭永久刪除。我想我已經(jīng)記不起來我在單薄青春里一直念念不忘的那些名字了,唯有偶然同學再哼唱起那首歌時候,然后才聯(lián)想到嘉。我終究還是選擇了忘卻,忘卻那段本該難以遺忘的六年時光。
我顯然不是一個完美的敘述者,因為我無法將事實講成一個動聽的故事,或者將故事編成美滿的童話。這個城市每天都在上演一個個唯美的童話故事,它們像桂林這個城市北端的雪一樣純潔美麗,但它們卻要在太陽暴曬下決然融化。現(xiàn)實是這般慘烈,而我卻是一個重癥完美主義者,所以注定要被現(xiàn)實劃傷。顧城說,我在幻想,幻想在破滅著;幻想總把破滅寬恕,而破滅卻從不把幻想放過。誠然,我們都是一群熱衷于幻想的孩子,在某個陰暗的角落譜寫著屬于自己的童話,然后將它們小心翼翼地裝進氣球里,看著它們慢慢升空,慢慢膨脹,直至破滅。經(jīng)歷數(shù)次的幻想破滅之后我終于懂得現(xiàn)實的殘酷,于是在十八歲那一年像一只幼獸由桀驁不馴變得溫馴平和。我學會包裹自己的傷口,善待身旁的每一個人。
現(xiàn)在的我們,曾經(jīng)在高考中戰(zhàn)敗或全贏的我們,有多少人將夢想擱淺,還有多少人越挫越勇為自己孤獨的夢想奮不顧身。
光陰荏苒,我們不再信誓旦旦地宣讀我們青春的誓言,因為在與時間的對峙中我們終究會敗下陣來。于是恬不知恥地忘卻,因為我們并不渴望負重遠行。我從我單薄的青春里打馬而過,穿過紫堇,穿過木棉,穿過時隱時現(xiàn)的悲喜和無常。在時光的洪流中,我們一路走來,無怨無悔。
放假回到家鄉(xiāng),最令人記憶猶新的是珠江邊上那些早晨。晨霧中有榕樹的影子,霧氣另一端隱隱傳來江聲,摻雜著街頭人間煙火車水馬龍的喧囂,成為終年不散的背景。年幼時靠著父親懷抱跨過大街小巷,長大后則是與同齡人穿行在鬧市與僻徑之間。那時候,途中穿梭于古樸典雅的騎樓,走在古舊陌生的小巷里,門前隔著泛黃久遠的布簾,門內(nèi)往往傳出收音機沙沙的聲響,如同老銀幕上去不掉的雪花斑痕。那時常聽見歌聲街頭巷尾,聲音拖得很長,然而柔婉曲媚,似乎凝聚了化不開的情結(jié),在墻根路面窗臺低檐,兜來往去,似水流年,百轉(zhuǎn)千回。那里面有民謠,有粵曲清唱,有風靡一時的老歌。古調(diào)新聲,雖各自不同,卻又共具一種特殊的味道,濃郁得只屬于嶺南味道。這是它們天生的淵源,交融在一起,既有對古老和傳統(tǒng)的追溯,又充滿了對往日生活的懷念印記。
那些時光,那些成長,那些印記。
作業(yè)的那些事篇四
樓板上,有一個硬幣一樣大的圓洞。從那個圓洞里,恰好可以看見樓下倉庫里正在和老友下棋的爺爺?shù)亩d頭?!盃敔敚 蔽液傲艘宦?。爺爺沒有反應(yīng),顯然是聽不見。好了,我拿出準備好的樟樹果實子,一粒粒地從小洞塞進去,再趴在上面窺視。果然,專心致志只顧盯著棋盤的爺爺似乎感覺到了從上空襲來的騷擾物,他抓抓腦袋,然后再抬頭望望——我急忙離開那個小洞,然后捂著肚子大笑不已。
“街上”
“現(xiàn)在那?”
“街上”
“現(xiàn)在那?”
“到家嘍。”
“哦”我掀開長袍鉆出來。街上的人都被我們蒙騙了。
爺爺好像比以前待我更好了。他經(jīng)常不辭辛苦的跑來看我,接我放學,然后買好多零食偷偷的塞進我的口袋。最令我驚喜的,是在我上學不久,他就給我買了一輛三輪腳踏車。那時意見多么奢侈的禮物啊,連做夢都不敢想呢。而且,他還很在意爸爸媽媽是怎么對待我的。很奇怪,我當時的屁股仿佛只有他打得,而爸爸媽媽碰一碰他就要跳腳。四老師布置
作文
:我的,要寫一個自己喜歡的人。我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爺爺。在作文里我將爺爺塑造成一個出身貧苦,被地主剝削的苦不堪言后奮而反抗,參加紅軍干革命的傳奇式人物。寫完后得意洋洋的拿給爺爺看。爺爺看后大罵我一頓,勒令我重寫。他說:“什么狗p東西!”我一把鼻涕一把淚的重新寫了一篇,是說暑假爺爺劃著小船帶我去南漪湖游玩吃河蝦的事情。我心里面覺得,一點也比不上前一篇輝煌壯觀。我的心不由的一顫,眼淚終于流了下來。爺爺看了以后卻比較滿意,說可以交給老師了。作業(yè)的那些事篇五
;那個冬天,抬頭舉目都有紅花綠葉進入視線,因為我已經(jīng)離開苦寒之地邊遠小縣城劍川,抵達昆明。我的逐夢之旅終于由卷起褲腳的跋涉變成了擊水行舟。是的,對我來說,昆明是一個碼頭,而我費盡心力跨了進去的大學以及將在這里的苦讀,是我的舢板和對槳的劃動。在這春深似海的省會城市,人生開始了又一次新的啟程。
藍色的天空像大海一樣
廣闊的大路上塵土飛揚
穿森林過海洋來自各方
千萬個青年人歡聚一堂
……
白鴿在天空中展翅飛翔
青春的花朵在心中開放
……
拉起手唱起歌跳起舞來
讓我們唱一支友誼之歌
然而,讓人傷感的是,側(cè)臉一看,與自己并排踏歌起舞的,卻是一個比自己小八歲的姑娘,一縷悲情不禁在心中潛滋暗長。四年之后,也就是大學畢業(yè)前夕,我寫了自己第一篇被發(fā)表于省報的散文《漫步在小翠湖》:“如果說,剛接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剎那我曾經(jīng)高興過,那么開始學習后的第一天我就感到萬分焦躁了。只要看看坐在自己旁邊的那位比自己小八歲的姑娘,一種遲暮感就襲上心頭。八年,自己拉下的距離是整整八年,這怎不使人心焦如焚?我恨不能蹬上風火輪,以最快的速度,追回那逝去的光陰。然而我很快就發(fā)現(xiàn),大學并不是一座伸手就可摘取碩果的果園。它只是一葉扁舟,在求知的航程上駕馭它,需要的堅毅和勇敢,決不亞于一個水手??旃?jié)奏地進攻,向著單詞、語法、公式、定律,我必須記住該被記住的一切;忘我地奮進,撥開怠惰、疲倦、悲觀,我必須驅(qū)除該被驅(qū)除的東西?!弊坊厍啻海诋敃r,不僅是我個人的心思,也是我們這代人最令人五味雜陳的誓言。
“在我的心目中,大學,是個很神秘的國度。從我剛開始上學,父母就天天對我講,好好念書,好好念書,以后爭取上大學。我覺得我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到大學去的長征。可是它那么遠,那么遠,老也走不到。從目前的形勢看,也許我是永遠走不到那里去了。我走得到的,大概只能是木工房吧?!痹谏⑽摹队七h的芬芳——我的學徒生涯》里,我曾這么寫。
初中錄取尚未張榜,就有人告訴父母,我被錄取了。母親一方面感到高興,另一方面仍然不免擔心。她總是對傳遞消息者說:“誰知道是不是真的?眼不見,心不煩。”后來我就跑到縣中去看榜,不但高中了,而且是全縣第一名。
考得好,是早就知道的了。我的考試作文,還被印發(fā)給全縣小學生,人手一份,作為樣榜。這是一位參加了閱卷的老師悄悄告訴父母的。但能否被錄取,還取決于政審。母親擔心的也正是這一點。也是這位老師說的,由于我家庭出身地主,父親1958年被劃為“右派”分子,二伯和大舅均是國民黨去臺人員,學校確實猶豫了很久。后來招生辦公室把我的材料送到錄取工作會上,(縣一中)教務(wù)長沉吟了半天,說,他考得實在太好了,不錄取有點說不過去。但以后要上高中就難了。就這樣,我成了一名中學生。
然而,未等到考高中,“文化大革命”就開始了。我成了一名下鄉(xiāng)知青。
1969年1月,我被安排到劍川縣最偏遠的山區(qū)彌沙公社插隊落戶。在那貧瘠的農(nóng)村,我們生活的主旋律是困苦。幾塊土墼在地上圍個框,鋪上稻草,裹一床薄薄的棉毯,就是一個回蕩在山谷的犬吠伴眠的夜晚。一鍋干蔓莖湯里撒幾把苞谷面粉攪一攪,往往就是我們的一日三餐。有一次,在糧管所排長隊領(lǐng)到了救濟糧,我們竟在糧庫外就地用三塊石頭壘了個灶,用隨身帶來的鑼鍋煮粥,還半生半熟,就開始狼吞虎咽。那年月,我們有時會相互用手指頭按壓對方的臉龐,以那個凹陷小肉坑回復(fù)原狀的快慢決定誰來洗碗。因為饑餓,我們的臉經(jīng)常會有些浮腫。也因為饑餓,我們變得落拓不羈,有時甚或行為無狀。比之我們,村民的生活就更加窘困了。如今40年過去,“春風已度玉門關(guān)”,那里絕大多數(shù)的民眾雖談不上富得流油,也已基本衣食無虞。
山村的生活,也新鮮得像林地野莽的空氣,賜予我后來寫一些文章的素材。一個大隊革委會主任,豪爽,卻又因科學知識的缺失而愚昧。他因為擔心眾鄉(xiāng)親被一個放蠱的家族所害,竟斷然和魯莽地燒死了這家人,自己也因此被判處了死刑??墒欠判M家族中僥幸逃過一劫的桂寶,卻淌著眼淚訴說哪里會有放蠱這樣的事情。而那位革委會主任的兒子阿才,很善于采擷據(jù)說是會讓女人產(chǎn)生愛憐的相思草,卻又無法使自己暗戀的姑娘芹香喜愛自己……這是我的散文《玉石江舊事》的一些內(nèi)容。這篇文章,曾得到著名散文批評家林非先生的評介。是的,一些沉重的悲劇和輕松的喜劇,出現(xiàn)在我的作品中正如出現(xiàn)在現(xiàn)實的生活。在插隊落戶的地方,我還結(jié)識了一個回鄉(xiāng)知青,他一雙充滿夢幻的眼睛明亮清透。他愛看小說,喜歡音樂甚至嘗試過創(chuàng)作樂曲,卻終因不堪生活的困窘、家庭的重負而自殺。“夢的花環(huán),有時也會成為致人于死命的繩圈?!边@是我在《我知青下鄉(xiāng)時的一位朋友》文末寫下的話。也許,一個荒唐年代的悲摧故事,一出現(xiàn)實版的唐吉訶德似的悲劇,具有的意味至今仍值得咀嚼。這篇寫于1988年的散文,近日在名為“美篇”的微信平臺被“加精”發(fā)布后,贏得了不俗的閱讀率和點贊數(shù)。
逶迤站立在江岸上的圣誕樹(別名:銀荊、澳洲白色金合歡、魚骨松)又如期開放了。那一片朦朧的淡黃,是被放逐的月光,是被遺棄的星星的泣淚,是黃昏憂傷的旗幟。
她總是這樣:矜持于沮喪,執(zhí)拗地對一切充滿希望。那是她的身影嗎?如蔚藍的鴿哨駕著朗朗的陽光,飄飛、飄飛,丟下我的陰郁以及岸的曲折。
那天,我和她,成了最后兩個因血統(tǒng)不純而不能被分配工作的知青。她卻去為即將遠走高飛的一群送行。手臂的擺動于最優(yōu)雅的一刻定格。那神情,那身姿,仿佛幸運也屬于她。
是的,我們曾常常并肩漫步于鄉(xiāng)村黃昏無可奈何的寧靜,讓心的距離漸趨消失。什么是友誼?什么是愛情?個中的界限何其模糊,又何等地難以超越。唯青春流逝,吸飲了人生多滋多味的一杯,才痛感知音難覓,情感急于亮出謎底。
但她已經(jīng)遠去,成為我邈遠記憶中如夢如幻的一個影子。
“對別人的祝愿有多真誠,對自己的祝愿就有多自信。”
“天總會變得晴朗,快別垂落了你心的翅膀?!?/p>
她總是專程趕來向我復(fù)述這些她那天說過的話。說完了,就邁著輕快的腳步走了。走進只有她才聽得到的音樂聲里。走進我深深的懷想中,坦坦然然,成為一個影子。
這是一篇散文詩,憂郁而唯美。地理背景是我下鄉(xiāng)之地的一段江岸。但真實的生活完全不像詩。我心中的那人,僅是我內(nèi)心世界里的一個幻象,或者說,是從極度的沮喪中奔突而出的另一個自我。
1973年,中央決定恢復(fù)高考。程序是,先由貧下中農(nóng)對下鄉(xiāng)知青的現(xiàn)實情況進行評議,確認表現(xiàn)好的再推薦參加考試,最后由院校進行選拔錄取。消息傳來,無異于黑屋現(xiàn)裂隙,漏進了一線光亮,讓人振奮。
村民很善良,我獲得了他們?nèi)w的聯(lián)名簽字推薦進入了考場??荚嚳颇坑兴模赫?、語文、數(shù)學、理化。由于難度未超過初中水平,考試結(jié)果,我的數(shù)學、理化均為滿分,政治98分、語文95分,名列全縣第一。則又一次被作為范文,印發(fā)全縣學生學習。后來,一位到州里參加閱卷的本縣教師問我,那真的是你當場寫的嗎?寫得真好!2000多字的一篇文章,全是心里話,自然情真意切、一氣呵成。我非常肯定地點點頭。遺憾的是,我已記不清當年的考題以及我寫的具體內(nèi)容了。據(jù)說閱卷一結(jié)束,高分試卷就被各高校一搶而空,只待最后被錄取。然而,張鐵生的《一份發(fā)人深省的答卷》橫空出世了,高分生們瞬間被貼上“不務(wù)正業(yè)、逍遙浪蕩的書呆子”的標簽,錄取標準驟然轉(zhuǎn)向。夜空渾濁而迷茫,途程幽暗而虛空。又一次折翼!又一次跌落!在國家民族尚處命運多舛之秋,哪里有個人的坦途?以致5年后,我才有機緣跨入高校。
如果說,1977年恢復(fù)高考的錄取,還受政審因素的影響,那么,1978年的高考,不僅變各省出題為全國統(tǒng)一考試,政審也大幅度放開了。開始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jīng)濟建設(shè)為中心”的轉(zhuǎn)移,要盡快盡早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需要人才的支撐,怎能還受“人為胎記”的左右?恢復(fù)高考,也許就是正式拉開改革開放大幕的前奏,對個人則是一次命運呼叫轉(zhuǎn)移。雖然此中小有曲折,被降格的錄取也稍嫌勉強,我還是堅決而響亮地回應(yīng)了那遲來的召喚,融入了八十年代中國社會跳起的青春圓舞曲的節(jié)拍。
特別令人歡欣鼓舞的是,此后不久,父母的不公正待遇也逐步得到了糾正。具有去臺親屬的社會關(guān)系,還讓父母成為統(tǒng)戰(zhàn)人士而受到特別的關(guān)懷和重視。
春風鼓蕩而來了,暖陽不止在崎嶇小徑徘徊,而且讓所有的枝條都掛滿了嫵媚。
憶當年,最值得憶念的是大河解凍時陽光的晃亮和激蕩。陽光打在了人們臉上,也照進了他們心里。而文學是其中最炫目的那一道。走來了劉心武的《班主任》,駛來了舒婷的《三桅船》。當顧城“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的聲音傳來時,張潔喃喃地告訴你《愛是不能忘記的》。他們的講述、歌吟、吶喊,與滾滾向前的時代浪潮同頻共振,有力地拍擊著中國人的心房。對傷痕進行檢視,讓人性復(fù)蘇,使常識歸位。人的解放所經(jīng)歷的陣痛和歡欣,誘惑著心靈話語的釋放和傳遞,文學已不僅僅是文學,它是創(chuàng)可貼、醒腦湯、能量合劑,它更是火,是電,是山谷里炸響的驚雷。
我雖然以全縣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云師大物理系,但劈頭而來的文學狂浪旋引我調(diào)轉(zhuǎn)了船頭。當初之所以選擇報考理工科,源于心有余悸。父親的被劃“右派”,跟他從事文職工作有關(guān)。“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這種“不怕”,與理工科的更實用和遠離意識形態(tài)有關(guān),在某種程度上代表的是安全。家長的竭力主張使我放棄了自己自幼的愛好。但改革開放的大潮沖決了多少人心中的藩籬,也使我有了鶯夢重溫的可能。我的枕邊開始堆滿了各種過去看不到的文史哲名著。書封上的名字是卡夫卡、海德格爾、弗洛伊德、薩特……國門打開,有新風習習拂面,讓人眼界大開。
相關(guān)熱詞搜索:;【本文地址:http://m.gzsthw.cn/zuowen/2374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