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一剪梅教學設(shè)計篇一
1、在這一部分,高考時直接題和間接題都很多,關(guān)鍵是直接題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號、并稱及文壇地位等;(2)風格流派、文體;(3)名句填空;(4)對相關(guān)背景的了解、對主要內(nèi)容和重點字詞的理解;(5)對寫作特點及藝術(shù)手法的鑒賞。
2、詩詞教學從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提高文化品味來談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態(tài)度,小到言談舉止,都有影響。
二、這首詞可以說是比較重要的。李清照是一個大家,就像講詩經(jīng)要講《氓》,講楚詞要講到屈原,講魏晉詩要講到陶淵明,講唐詩要講到李白杜甫,講宋詞不能不講到李清照,他是婉約詞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詩詞對后代文人影響極大。
三、基于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背誦本詞
2、熟記作家作品地位
3、把握婉約詞的意境及特點
一、上片以講授為主,用語言再現(xiàn)當時場面,引導學生去想象李清照積滿苦澀憂怨的情景,盡可能使其有如臨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們的學生閱歷淺,學生幾乎沒有跟自己親人分隔兩地的經(jīng)歷,更不可能有過結(jié)婚后深切思念自己另一半的體會,如不引導,很難體會面對冷月涼席,深切思念自己的丈夫。但李清照又不同于蘇軾辛棄疾,她傾向于寫深閨體會的婉約詞。
二、下片以討論為主,啟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因為有了上片學習的基礎(chǔ),把握全詞意境問題不大,討論更能深入領(lǐng)會到情景交融的寫法;更能領(lǐng)悟到李清照用詞的精妙,如“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我安排的教學過程與教學內(nèi)容正體現(xiàn)了上述認識和想法。
一、在導課時,注意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為后面在學習過程中領(lǐng)悟婉約詞與豪放詞的區(qū)分打下基礎(chǔ)。
二、在作者簡介中,介紹得稍多了一點,有些內(nèi)容似乎與本課內(nèi)容聯(lián)系不大,原想舍去,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羅嗦了點,希望各位老師指正。
三、范讀正音
朗讀是詩詞教學的重中之重。朗讀有利于記誦,朗讀有利于理解,朗讀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讀好了甚至可以以讀代講,朗讀時要把握詩詞不同風格、不同基調(diào)。這是一首婉約詞,應(yīng)讀得語調(diào)低緩,情感深沉。
至于將字詞板書,我個人認為在高中教學中依然必要,字詞教學在任何時候都是語文教學中極重要的部分,傳統(tǒng)教學在這一點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來流行的所謂“素質(zhì)教育”對字詞教學有點忽視。平時時間充足時,我會在一單元學完后叫學生聽寫字詞并注音,開始學生不以為然,以為是小學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視。
五、賞析部分
一是把握對字詞的賞析;二是把握意境,盡可能地再現(xiàn)當時的情景;三是對一些藝術(shù)手法賞析穿插其中。
六、至于延伸比較部分,以李清照的另外兩首詞為例比較不同,是為了把學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性差異上升到理性,使這種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一、板書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來安排的,這樣安排一是便于總結(jié)寫作特點;二是便于學生按思路記憶背誦—本來還安排盡可能課堂背誦。
二、在指導檢查作業(yè)時可以強調(diào)評價和鑒賞同一個人的作品,應(yīng)從實際出發(fā),我們所強調(diào)的風格流派不過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來談,不能一概而談。
一剪梅教學設(shè)計篇二
引言:《一剪梅》是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的一首抒寫離情別緒的詞,重在寫別后的相思之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一剪梅》參考教學設(shè)計,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一剪梅》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體現(xiàn)了被稱為“易安體”的李清照作品的藝術(shù)風格,即清麗典雅,溫婉細膩。鑒賞這首詞應(yīng)該讓學生用情感去參與、用心靈去體會,力爭能夠切實把握住作者內(nèi)心那種纏綿悱惻的情懷,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詞,也能在不知不覺中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
高二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詩歌鑒賞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必要作出過多地講解說明,讓學生討論發(fā)言更能提高鑒賞的積極性,同時輔以多媒體手段,用優(yōu)美的歌聲和畫面營造氛圍,效果要比傳統(tǒng)的講解方式好得多。
知識目標:把握李清照作品意象意境,背誦全詞。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
1、重點:解讀文句,品味意境
學會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2、難點:學會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一剪梅》,同時顯示作品內(nèi)容,以渲染氣氛,在朗誦中要求學生思考有關(guān)問題。第三階段,顯示作品,學生合作探究,品析詞句。第四階段,強化詩詞的背誦。第五階段,播放《月滿西樓》,在唯美的畫面與歌聲中結(jié)束課程。多媒體的運用將音樂、畫面、文字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既使教學內(nèi)容明確具體,又營造了一種詩歌鑒賞所必需的氛圍,有利于學生對詩詞意境的把握。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體
1課時
1.費玉清的一曲宛轉(zhuǎn)悠揚的《一剪梅》將我們陶醉在其中,其實真正陶醉我們的是其中傳遞的情感,今人如此,古人也如此,尤其是悲懷愁情。輕拂中華歷史的.塵煙紗縵,咀嚼古往今來的悲懷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學長河中,特立獨行,登峰造極的滄海愁人恐怕當數(shù)女詞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她有“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說不盡的愁”。
2. 題解
一剪梅,詞牌名,又名《臘梅香》,得名于周邦彥詞中的“一剪梅花萬樣嬌”。詞牌格式,雙調(diào)六十字,前后闋句句用平韻,一韻到底,八個四字句一般都用對仗。
1、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疑難字詞 。
2.聽錄音,要求學生注意停頓斷句。
3.請一位同學讀,其余同學認真聽,聽后做評價。
4.齊讀課文,找出體現(xiàn)作者心理狀態(tài)的字眼以及主旨句。思考詞的情感基調(diào)。 明確:“閑愁”二字最能體現(xiàn)作者心情,是全詞的詞眼,主旨句為“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全詞抒發(fā)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1、詞的上片有哪些典型的意象?透露出怎樣的情感?
紅藕香殘 透露秋景的冷落、蕭條。
明確:視覺、嗅覺、觸覺。
作者從多個角度入手描寫秋意的冷落蕭條,不僅刻畫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ㄩ_花落,既是自然現(xiàn)象,又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nèi)心感受。作品首句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huán)境氣氛和感情色彩。 獨上蘭舟 如果能與丈夫一同劃船該多好啊!(孤獨)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
云中錦書 猜想丈夫的信該到家了。(思念)
月滿西樓 仿佛身處西樓,望月計算著丈夫回家的日子。(思念)
這句詞按照邏輯順序
明確:應(yīng)是“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思誰寄錦書來”。
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體會這句詞的優(yōu)美意境。
詞句中的“誰”顯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趙明誠,可以想見,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所以遙望云空,產(chǎn)生鴻雁傳書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子空回,錦書全無,所以有“誰寄”之嘆,實際是無人寄書,心中愁緒平添一層。
2、下片用哪幾種方式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何謂“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明確:此句是說身在異地的丈夫和自己懷有一樣的相思之情,直接點明了夫妻二人的兩相恩愛,足見雙方情愛之篤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句是詞的主旨句,在寫愁緒的特點 明確:這句詞賦予愁緒以運動之感,使人仿佛看見詞人眉頭的若舒若蹙,而愁從眉間藏到心間,更使人領(lǐng)略到詞人的萬千愁緒,引發(fā)無限的遐想。
上片主要寫作者的家中生活,舟中所想。
下片回到現(xiàn)實,以抒情為主。
全詞主要抒發(fā)了作者的孤寂相思之情。
將這首詞改寫為現(xiàn)代文
一剪梅教學設(shè)計篇三
1、教學內(nèi)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體現(xiàn)了被稱為“易安體”的李清照作品的藝術(shù)風格,即清麗典雅,溫婉細膩。鑒賞這首詞應(yīng)該讓學生用情感去參與、用心靈去體會,力爭能夠切實把握住作者內(nèi)心那種纏綿悱惻的情懷。那么僅僅一首詞是不夠的,也難以達到鑒賞的目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為拓展閱讀材料,一方面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詞風,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覺中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
2、教學對象分析
高二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詩歌鑒賞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必要作出過多地講解說明,讓學生討論發(fā)言更能提高鑒賞的積極性,同時輔以多媒體手段,用優(yōu)美的歌聲和畫面營造氛圍,效果要比傳統(tǒng)的講解方式好得多。
知識目標: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藝術(shù)風格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
1、重點:解讀文句,品味意境,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藝術(shù)風格,學會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2、難點:作品藝術(shù)風格的把握,學會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學生接觸的古典詩詞其實并不少,但是由于他們年紀還小,沒有什么人生經(jīng)歷,對古詩詞中所體現(xiàn)的作者的心緒,難以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所以鑒賞往往只停留在淺表層次。而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對解決這個問題能起到相當重要作用。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多媒體的運用貫穿整個過程。課堂的第一階段,顯示李清照的畫像,讓學生對作者有一個比較親切的印象,接下來顯示李清照的有關(guān)材料,進一步加強認識。第二階段,播放朗誦視頻《一剪梅》,同時逐句顯示作品內(nèi)容,以渲染氣氛,在朗誦中要求學生思考有關(guān)問題。第三階段,顯示作品,學生自由發(fā)言,評價詞句。第四階段,拓展閱讀,總結(jié)李清照作品的藝術(shù)風格。
第五階段,播放《月滿西樓》,在唯美的畫面與歌聲中結(jié)束課程。多媒體的運用將音樂、畫面、文字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既使教學內(nèi)容明確具體,又營造了一種詩歌鑒賞所必需的氛圍,有利于學生對詩詞意境的把握。
(一)、導語設(shè)計
(二)、作者作品
讓學生回憶接觸過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紹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師小結(jié)(見幻燈片),引出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明確李清照的詩詞內(nèi)容。
(三)、作品鑒賞
1、聽視頻朗誦《一剪梅》,同時有感情的朗誦全詞,找出體現(xiàn)作者心理狀態(tài)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確:“閑愁”二字最能體現(xiàn)作者心情,是全詞的詞眼,主旨句為“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2、詞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學后,李清照填詞《一剪梅》送給丈夫。
古來抒寫愁緒的詩句有很多,如李白的“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而李清照寫愁卻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筆下的“愁”有何獨特之處呢?下面我們就來認真研讀作品。
明確:上闋寫人物行動,下闋側(cè)重抒情,全詞抒發(fā)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明確:視覺、嗅覺、觸覺。
作者從多個角度入手描寫秋意的冷落蕭條,不僅刻畫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現(xiàn)象,又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nèi)心感受。作品首句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huán)境氣氛和感情色彩。
(3)、研讀“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句。
提問:這句詞按照邏輯順序應(yīng)怎樣排列?
明確:應(yīng)是“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思誰寄錦書來”。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體會這句詞的優(yōu)美意境。詞句中的“誰”顯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趙明誠,可以想見,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所以遙望云空,產(chǎn)生鴻雁傳書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子空回,錦書全無,所以有“誰寄”之嘆,實際是無人寄書,心中愁緒平添一層。
5、研讀下闋。這部分詞人直抒胸臆,按捺不住的愁緒盡顯于字里行間。
(1)、品味“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句。
明確:此句是說身在異地的丈夫和自己懷有一樣的相思之情,直接點明了夫妻二人的兩相恩愛,足見雙方情愛之篤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明確:這句詞賦予愁緒以運動之感,使人仿佛看見詞人眉頭的若舒若蹙,而愁從眉間藏到心間,更使人領(lǐng)略到詞人的萬千愁緒,引發(fā)無限的遐想。
(四)、誦讀并背誦全詞。
(五)、對比賞析《一剪梅》與《聲聲慢》,小結(jié)李清照詞作的語言風格和藝術(shù)特色。
總結(jié):清新典雅,溫婉細膩,婉約詞的代表,世人稱之為“易安體”。
(六)、欣賞歌曲《月滿西樓》的flash,加強審美印象。
(七)、布置作業(yè):
搜集李清照的有關(guān)作品,進一步體會“易安體”的藝術(shù)風格。
一剪梅教學設(shè)計篇四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詞的婉約風格。
2、體會作者生平遭遇與創(chuàng)作的密切關(guān)系。
3、學習作者從日常生活中提煉生動感人的意象來表現(xiàn)心境的寫作方法。
4、體會詞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學習作者從日常生活中提煉生動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來表現(xiàn)心境方法。
2、體會詞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鑒賞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韻律美、音樂美。
4、培養(yǎng)學生補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聯(lián)想法、比較法、朗讀法、分析法。
一課時
一、導入:
秋天伴隨著片片飄零的黃葉來臨,蕭瑟的秋風、西墜的斜陽、兼有梧桐的細雨共同鋪成一張凄楚迷離的畫卷,憂傷而令人神往我在每一個季節(jié)仰望秋天,我在每一個秋天沉醉懷想我總情不自禁地把李清照與秋天連在一起,與愁緒連在一起,或許她本來就是愁緒的化身吧,她的生命因有了愁緒和殘缺而有了令人心悸的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一剪梅》,穿越歷史的塵煙陪同這位杰出的婉約派女詞人一起咀嚼她的愁情。
二、詞作賞析
1、教師范讀,融入詞中
2、把握詞的基調(diào)后,集體誦讀
3、師生共同想象品味
①玉簟秋寒
詞人閑來心緒不寧,于是想到解悶的辦法,看書、喝酒或者繡花等等,但總是進不了狀態(tài),不知道為什么,她心里清楚為什么可是沒有辦法說出來,也沒有辦法從中解脫出來于是她想到了一個辦法,到荷花塘中走。(可以聯(lián)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等句子加深學生的理解。)
②獨上蘭舟
深秋荷花塘,荷葉漸漸凋零,會不會引發(fā)美人遲暮的感覺呢?也有可能坐在船上,想到自己心上人與自己同游荷花塘的快樂與溫馨,可現(xiàn)在呢?自己孤獨一人!一個“獨”字值得品味啊:以前她和丈夫月夜泛舟,借酒嘯歌的情景,那種甜美,那種依賴,那種輕松的感覺會從她內(nèi)心緩緩流過;眼前寒風過去,偶爾聽到幾聲水鳥的撲棱聲,夜晚顯得如此沉寂的清冷至此,一種對夫君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而且會越來越濃,心也隨之越來越冷,于是,她安慰自己:還是默默走開,回家休息吧。
③月滿西樓
回家后,她躺在錦羅帳里,也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她還是難以入夢,眼前總是浮現(xiàn)一個熟悉的身影“干脆起來吧!”,她站到窗前,如水而又清涼的月色灑在院里,也照在她的身上,她的心也隨著圓月遠去:他在哪?過得怎樣?什么時候回家呢?種種牽掛都涌上了心頭,“為什么不寫信告訴我一聲呢,好狠心的人??!”埋怨,責備,再是狠狠地痛罵,但這樣生氣又何用呢?要是有他的一封信多好啊?可是“過盡千雁皆不是,斜暉脈脈風悠悠”失望之中,她想“這個狠心的人!不想我,我干嘛想著他呢”。
通過這種聯(lián)想與想象,學生很自然地進入到這種情境之中,那種落寞中思念等待,思念等待中失望與怨恨都表現(xiàn)出來從這里看,李清照很像不成熟的生氣的少女!
④庭院清影
盡管夜已經(jīng)很深了,她還是難耐心頭的寂寞,走下高樓,來到庭院打發(fā)無聊時光,“花自飄零水自流”,這種細微的聲音都能夠聽出來,夜晚多么的靜試想,一個人在如此深的夜晚不睡覺卻出來散步,女子當中也只有很浪漫的李清照有這種閑情逸致也許,在如此安寧的夜晚,她更能聽到自己心靈的聲音,好像也只有在這種寧靜中聽到夫君的聲音所以說“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總結(jié):經(jīng)過想象聯(lián)想,同學們對《一剪梅》內(nèi)容有了深刻認識在此基礎(chǔ)上,點出文章的情感之美:思念,惆悵,擔心,孤獨,怨恨和關(guān)切都有,這些復(fù)雜的情感交織在一起,并不會讓人感到冰冷和絕望,相反只會讓人覺得情真意切,甜美無限,這就是這首詞的動人之處。
三、比較閱讀
一般詩詞的學習過程總是先從作者的生平事跡和作品的背景資料引入,然后同學們再在老師的引導下對于詩詞進行鑒賞,這似乎成了學習古典詩詞的固定模式了當然這樣做有助于同學們?nèi)谌朐娫~的意境之中更好領(lǐng)會古典詩詞的內(nèi)涵。
那么今天我們這堂課對李清照的《一剪梅》和《聲聲慢》的比較閱讀課就做個嘗試,搞個實驗,我們反其道而行,從對兩首詞的細致品讀,看看我們能不能憑著已有的鑒賞能力通過對兩首詞的賞析去領(lǐng)會詞內(nèi)外的意蘊。
1、閱讀《聲聲慢》和《一剪梅》兩詞,找出它們的共同點。
明確:同:①風格上:都是婉約詞,細膩婉轉(zhuǎn)(李清照藝術(shù)主張:詩莊詞媚,詩如《夏日絕句》)。
②節(jié)令上:秋天
③情感上:愁(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①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
花:
《一剪梅》――“紅藕香殘”、“花自飄零水自流”。
“紅藕香殘”從色彩上、氣味上寫出了荷花的清麗,即使飄零水上,仍是一幅輕盈雅致的圖畫。
《聲聲慢》――“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菊花本是秋令之花,令人傷感,雖然滿院盛開,可由于自己憔悴瘦損,也沒有心情去摘花賞花花向來喻女子,此處菊花愁損容顏,也指詞人如今孤獨寂寞,沒有人欣賞、沒有人守護,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現(xiàn)實寫照。
《一》中,花已過盛期,正自飄零,由花逝,可推知“惜花更惜己”之意,含怨夫婿不歸之情;而《聲》中“滿地黃花堆積”,正是盛時,本該去賞去摘,卻因“憔悴損”而失此心,比起前者,此時的詞人更顯得沒有生活的意趣了。
雁:
《一剪梅》――“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說“誰寄”,即是無人寄也――相思之情。
《聲聲慢》――“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在這天暗云低、冷風正勁的時節(jié),卻突然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那種哀怨的聲音直劃破天際,也再次劃破了詞人未愈的傷口“雁”未必相識,卻說是“舊時相識”,這里寄寓著作者兩層感情:雁足傳書為古詩詞中常用之典,此指夫亡之痛;秋雁北來,寫國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雁:《一》中的雁是“回”,與“去”相對,且能使人聯(lián)想到詞人“目送去,目迎來”,對“鴻雁傳書”有著深深期盼,只是盼后又是失落:“云中誰寄”之“誰”當然指趙明誠,而又分明指“無人”但這種“失望”程度與《聲》一比就輕多了:此時雁并非“回”,而是“過”,便如過客,與詞人似不相干,可見詞人早斷了心中所盼,而“卻是舊時相識”一句,竟是有了“避之不及”之意,從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從“失望”到“傷心不過”了。
②《一剪梅》和《聲聲慢》中還有哪些意象傳達了詞人這種凄苦的心境?
“三杯兩盞淡酒”――喝酒的不經(jīng)意;喝酒毫無心緒;所以感覺無味;借酒澆愁愁更愁。
“晚來風急”――心境的凄冷。
“獨守窗兒”――無聊寂寞、度日如年。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梧桐一葉而知秋,本身就是牽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淒苦的秋雨,不僅滴在耳邊,更滴向心頭長夜如磐,風雨如晦,細雨綿密不斷,而愁苦也就絡(luò)繹不絕。
小結(jié):所有意象,無一不是生愁、牽愁、助愁的,可以說是觸處成愁:薄酒澆愁,淡而無味;晚風勁吹,心境凄冷;征雁南飛,離人傷逝;黃花憔悴,飄零淪落;獨守窗兒,度日如年;雨打梧桐,更添愁苦通篇寫“愁”,而除結(jié)句點明之外,全用所見抽感意象來渲染愁情,有“一重未了一重添”之勢。
(2)找出兩詞中直抒胸臆的詞句,說說它們抒發(fā)的情感有何不同。
明確:
《一剪梅》——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兩處閑愁:可見兩心如一,心心相?。?/p>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此情:離愁別緒,難舍難分,愛之愈深,思之愈切,這是一種甜蜜的相思之愁)
離別縱然是苦的,但這種苦是以相思作底蘊的苦,是戀愛中的李清照心甘情愿吞噬的`苦,它是愛情的養(yǎng)分,實則是外苦內(nèi)甜的苦。
《聲聲慢》——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覈?、孀居之悲、淪落之苦)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尋尋覓覓”四字劈空而來,反映了內(nèi)心若有所失的精神狀態(tài)這丟失的東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可能是椿萱在堂的幸福,也可能是丈夫在世的愛情只這一句,就把她由于敵人的侵略、政權(quán)的崩潰、流離的經(jīng)歷、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擔承的、感受的、經(jīng)過長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顯示出來了心中如有所失,要想抓住一點什么,結(jié)果卻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然只是空虛,這才如夢初醒,感到“冷冷清清”四字既明指環(huán)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說,由環(huán)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內(nèi)接著“凄凄慘慘戚戚”,則純屬內(nèi)心感覺的描繪,一種沉痛乃至凄厲的感情氛圍已籠罩全詩這三句十四字,實分三層,由淺入深,文情并茂,被譽為“千古創(chuàng)格”、“絕世奇文”。)
綜上所述,李清照的心緒從《一》到《聲》,其實是由“幽怨”到“凄苦”的流變幽怨,尚有人事可寄托相思,而凄苦,則人事無處尋覓了,因此可說是從相思無限到了相思無地。
總結(jié):《一剪梅》和《聲聲慢》雖然都是李清照寫愁的名篇,然而我們從對比中可以發(fā)現(xiàn),兩者“愁”的內(nèi)涵是不同的《一剪梅》是對丈夫的相思之愁、生離之愁,其時詞人錦衣玉食,而士人游學游宦也是社會習俗,故這愁來得輕、淺,正如詞人所言是“閑愁”;《聲聲慢》之愁緒卻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厲的,這是融合了家國之思、孀居之悲、淪落之苦的泣血之作由此也可看出李清照前后兩期詩風的不同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詩窮而后工”,苦難不停地擦拭著藝術(shù)的靈魂,在生命空間受到的傷害和疼痛,在藝術(shù)的空間都會給予幾倍的補償和酬惠國破家亡、天涯淪落,這些苦難經(jīng)歷像重物壓在李清照藝術(shù)生命的彈簧上,只要不令彈簧承受不了,那么,苦難越重、藝術(shù)的靈魂飛得越高。
四、根據(jù)分析介紹兩首詞的背景
《一剪梅》這首詞在黃升《花庵詞選》中題作“別愁”,大約寫于詞人新婚后不久,丈夫趙明誠外出求學之時,詞中十分細膩地寫出了她獨居生活的孤單寂寞和對丈夫的思念之情伊世珍《瑯寰記》說;“易安結(jié)縭末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
《聲聲慢》這首詞所表達的是女詞人晚年寡居時孤獨、凄苦的生活感受。
金人南侵后,女詞人連續(xù)遭到國破、家亡、夫死的苦難,過著長期的流亡生活,這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分水嶺,相信同學們通過剛才對這兩首詞的信息整合后能有所體味前期的幸福生活:家庭背景及其所受的教育、美滿的婚姻生活。(“賭書消得潑茶香”、“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后期的悲慘遭遇:顛沛流離四處逃亡、再婚又離婚、超越時空的孤獨。(環(huán)顧女界無同類,再看左右無相知。)
五、總結(jié)
李詞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艾怨纏綿之中有執(zhí)著堅韌的陽剛之氣,雖為說愁,實為寫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讀下去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轉(zhuǎn)化為凄清的悲劇之美,她和她的詞也就永遠高懸在歷史的星空。
隨著時代的進步,李清照當年許多痛苦著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當我們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風雨時,總能看見那個立于秋風黃花中的尋尋覓覓的美神秋天,太多堆積的黃花和殘留的葉片,讓人產(chǎn)生濃得化不開的清照情結(jié),每個秋天我都會深深地想念她,想她冰清玉潔的性格,凄冷哀憐的命運,還有那美妙絕倫的詩詞。
六、創(chuàng)新思維練習:
1、李清照除了創(chuàng)作婉約詞,還有不同于婉約詞風的豪放詩詞文,找一找讀一讀。
例如詩歌:《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歌頌楚霸王項羽失敗后不愿逃往江東茍且偷生的英雄氣節(jié),諷刺南宋朝廷在金人南侵后窩居江南的妥協(xié)逃跑政策。
2、秋天是個多彩的季節(jié),看秋霧、聽秋雨、嘗秋果、品秋愁……用心去探尋,你還發(fā)現(xiàn)秋天有哪些可感的景物、人或事?試用二三十字將你探尋的結(jié)果寫下來,建議運用一兩種修辭手法。
通過這堂課認識到教學上有許多不足之處,希望以后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彌補這些不足。
詩詞的美和意緒靠發(fā)掘和用心體會,深度鑒賞才能達到教學上普遍存在的浮光掠影之弊,在這堂課中也可見一斑,這是造成學生對古典詩詞缺乏興趣和熱愛的原因之一怎樣做到既引起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又不至淪于淺薄,這是我今后應(yīng)該思考的問題。
課堂上充分相信學生的感悟能力,學生的心胸是一弘泉水,只要找到源頭,領(lǐng)悟的泉水就會汩汩長流語文不是講得太難,而是講得太簡單,那是對孩子智力的低估和創(chuàng)造力的抹殺,也是對神圣語文的褻瀆應(yīng)該呼喚深度語文課堂。
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要廣泛閱讀和學習文學底蘊、文化品位和自我對美的感受和發(fā)掘能力,是能否做一個優(yōu)秀語文教師的重要條件自身對文學的熱愛和敏感會對學生產(chǎn)生很大影響所以,作為語文教師的自己,緊要任務(wù)是讀書,并作為生活的習慣。
一剪梅教學設(shè)計篇五
導語:《一剪梅》上片雖沒有一個離情別緒的字眼,卻句句包孕,極為含蓄。下片則是直抒相思與別愁。詞以淺近明白的語言,表達深思摯愛之情,纏綿感人。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一剪梅》教學設(shè)計案例,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一剪梅》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體現(xiàn)了被稱為“易安體”的李清照作品的藝術(shù)風格,即清麗典雅,溫婉細膩。鑒賞這首詞應(yīng)該讓學生用情感去參與、用心靈去體會,力爭能夠切實把握住作者內(nèi)心那種纏綿悱惻的情懷。那么僅僅一首詞是不夠的,也難以達到鑒賞的目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為拓展閱讀材料,一方面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詞風,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覺中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
高二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詩歌鑒賞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必要作出過多地講解說明,讓學生討論發(fā)言更能提高鑒賞的積極性,同時輔以多媒體手段,用優(yōu)美的歌聲和畫面營造氛圍,效果要比傳統(tǒng)的講解方式好得多。
知識目標: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藝術(shù)風格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
1、重點: 解讀文句,品味意境
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藝術(shù)風格
學會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2、難點:作品藝術(shù)風格的把握
學會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合作探究、拓展探究
在我國詞壇有一位傳奇女子,她把三分淚水、七分才氣凝結(jié)成篇篇妙語華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萬古愁心李清照。
(見幻燈片)
我們今天一起來學她的一首情意深重的思夫之作《一剪梅》,看看她是怎樣運用意象使相思之情具體化,從而與眾不同的。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2、請齊讀全詞,找出這首詞用了哪些典型意象。
(板書:紅藕、玉簟、蘭舟、錦書、雁字、月、西樓、花、水)
明確:視覺、嗅覺、觸覺。
作者從多個角度描寫環(huán)境的冷落蕭條,烘托出詞人落寞孤獨的情懷。
一剪梅教學設(shè)計篇六
《一剪梅》是李清照早期詞作,詞中寫自己對丈夫的思念,其感情落寞哀傷而又有一種淡淡的甜甜的喜悅。這首詞教學,讀懂大意和背誦難度并不大,難在如何讀出詞的情感之美。為達成這一教學目標,可以設(shè)置情境,在情境中體味。
【教學目標】詞中情感之美。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準備】閱讀李清照《如夢令》《聲聲慢》等詞。
回顧學生閱讀情況:抽學生背誦《如夢令》;學生集體背誦《聲聲慢》中“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設(shè)疑問:兩首詞思想感情截然不同,是真實生活的真實反映。
1、生活中的李清照書香門第家庭富裕婚姻幸福美滿父母呵護
2、理想中的李清照充滿希望充滿激情能充分享受生活
從如下幾首詩詞中就可以看出來:
3、作品中的李清照貴夫人形象慵懶哀傷而不絕望有一種甜蜜的感覺。如《如夢令》中人物形象。
1.生活中的李清照經(jīng)濟困頓顛沛流離家庭生活也很不幸
2.理想中的李清照看不到希望缺少生活的勇氣
如“尋尋覓覓”好像總在尋找卻總是找不到,可是還是要尋找,成天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中間,“冷冷清清”在尋找中失望而倍感凄涼,后面“梧桐更兼細雨”部分,完全呈現(xiàn)出心境悲涼難耐寂寞。讀過這些,眼前自然會出現(xiàn)滿臉滄桑、皮膚泥黑的老婦人形象。
前期:生活優(yōu)裕貴婦人形象哀愁而甜美
后期:處境艱難老婦人形象哀傷而絕望
1.學生齊聲誦讀這首詞并告訴學生體會詞中感情。
2.要求學生談?wù)勛约旱拈喿x體會,鼓勵學生奇思怪想。
4.讀詩歌離不開聯(lián)想和想象,同學們能不能選取某個情景,來豐富來充實,在豐富充實中來品味思想感情。
5.學生自主探索,交流品味(課堂時間要讓學生活動開來。)
①玉簟秋寒
詞人閑來心緒不寧,于是想到解悶的辦法,看書、喝酒或者繡花等等,但總是進不了狀態(tài),不知道為什么,她心里清楚為什么可是沒有辦法說出來,也沒有辦法從中解脫出來。于是她想到了一個辦法,到荷花塘中走(可以聯(lián)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等句子加深學生的理解)。
②獨上蘭舟
深秋荷花塘,荷葉漸漸凋零,會不會引發(fā)美人遲暮的感覺呢?也有可能坐在船上,想到自己心上人與自己同游荷花塘的快樂與溫馨,可現(xiàn)在呢?自己孤獨一人!一個“獨”字值得品味?。阂郧八驼煞蛟乱狗褐郏杈茋[歌的情景,那種甜美,那種依賴,那種輕松的感覺會從她內(nèi)心緩緩流過;眼前寒風過去,偶爾聽到幾聲水鳥的撲棱聲,夜晚顯得如此沉寂的清冷。至此,一種對夫君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而且會越來越濃,心也隨之越來越冷,于是,她安慰自己:還是默默走開,回家休息吧。
③月滿西樓
通過這種聯(lián)想與想象,學生很自然地進入到這種情境之中,那種落寞中思念等待,思念等待中失望與怨恨都表現(xiàn)出來。從這里看,李清照很像不成熟的生氣的少女!
④庭院清影
盡管夜已經(jīng)很深了,她還是難耐心頭的寂寞,走下高樓,來到庭院打發(fā)無聊時光,“花自飄零水自流”,這種細微的聲音都能夠聽出來,夜晚多么的靜。試想,一個人在如此深的夜晚不睡覺卻出來散步,女子當中也只有很浪漫的李清照有這種閑情逸致。也許,在如此安寧的夜晚,她更能聽到自己心靈的聲音,好像也只有在這種寧靜中聽到夫君的聲音。所以說“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總結(jié):經(jīng)過想象聯(lián)想,同學們對《一剪梅》內(nèi)容有了深刻認識。在此基礎(chǔ)上,點出文章的情感之美:思念,惆悵,擔心,孤獨,怨恨和關(guān)切都有,這些復(fù)雜的情感交織在一起,并不會讓人感到冰冷和絕望,相反只會讓人覺得情真意切,甜美無限,這就是這首詞的動人之處。
運用剛才的閱讀方法和聯(lián)想與想象,理解李清照另一首詞: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窗,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本課教學實際上有一個指導思想:通過一篇的教學而認識一類的作品,課堂教學中,將李清照前后時期聯(lián)系起來便于把握她作品的思想感情;另一個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將學生引入情境中,從情境中發(fā)掘詩詞內(nèi)在的情感之美。
【本文地址:http://m.gzsthw.cn/zuowen/1955070.html】